回到原生物種之眼,
貼近其所知覺之森林自身⋯⋯

發現其中孕育的、更深刻的細膩與關聯,透過交織、同感與共振,以複眼、重讀、隨筆,以聯覺生產的思想,重新取回宗教學與人文心理的視線與呼吸。


關於「複眼重讀:宗教學與人文心理」

「複眼重讀:宗教學與人文心理」醞釀於2023年的後疫情區間,由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蔡怡佳老師、現任特殊教育教師的政治大學宗教學博士黃奕偉、曾任出版社總編的輔大宗教學博士生吳寧馨共同發起,希望能集結宗教學與人文心理學領域從業人員,博士班的畢業生與在學生,持續以「複眼」與「重讀」的宗教學書寫接力,續航宗教學與人文心理探勘的旅程與能動……

什麼是「複眼重讀」?怎樣才是複眼重讀?宗教研究該如何進行?學術書寫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我們沒有一個系統的、明晰的與堅定的答案,相反地,在論文發想、形成與對話的過程中,我們總是遲疑、模稜兩可、艱難地述說某種沒有標準答案的,卻又能呈現出肌理(texture)的經驗或直觀。

如同一百年前,詹姆斯對宗教經驗的珍視,宗教心理歷程複雜、多變,很難以通則甚至概念加以概括。一旦清晰明證,即使思考技術嫻熟、鍛造出咬不斷的邏輯,卻很可能因此反而喪失真理。只能不斷地行進、移動,迷航、尋找得以開出花朵的土壤與種籽。

為什麼是「複眼重讀」?三位發起人以思考接龍的方式對「複眼重讀」提出以下的發想:


複數之眼,遭逢宗教所能的看見……

re-reading religion如果直接譯成中文的「重讀」,會不會有點讓人感覺有點受限,好像非得要把古老經典重新翻出、逐字、逐句、重複確認理解與否。這當然也是一種重讀,但宗教學者Kripal在Comparing Religions中所提出的re-reading意涵似乎更豐富一些:faithful re-readings、rational re-readings reflexive re-readings,信仰的、理性的、反身性的重讀。在台灣多重宗教文化語境之下,這三種re-readings不但是必要而且是日常的揉雜,「複眼重讀」或許是可以彰顯台灣人文現狀的宗教學新視角。

複眼(compound eyes)主要是昆蟲及節肢動物的視覺形式,構成複眼的小眼數目不等(一到上千都有),廣闊的眼界得以靈活運用並調度觀察的角度、方向與距離。因此,複眼是容納數以千計的複數之眼,而「複眼重讀」,則是以複數之眼,遭逢宗教所能的看見,這好像就接近了最初想要集結多重書寫的網誌想像了。


時間的迴旋,仍在生成中的「全視」……

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複眼」:

活著就是一場迴旋的運動,孩提時期我們想望長大後的自己,逐步讓「尚未」實現為日益堅實的「現在」。然而,從未來之眼回望,堅實的現在終會消散,不復存在。但是,正因為消散,我們才在消散之際以某種神秘的方式目睹了永恆的形象。過去與現在開啟了「尚未」與「已然」的迴旋;未來與現在開啟了「不再」與「永恆」的迴旋。迴旋所展開的「複眼」透過年歲開啟,all-seeing eye不再是「上帝之眼」,而是透過時間的迴旋所開啟、仍在生成中的「全視」。對被聚集且名之為「宗教」的理解的「重讀」,就像進入這一場迴旋的運動,希望透過猶如年歲所開啟的迴旋「複眼」,讓all-seeing eye在生成的迴旋中對「宗教」開啟新的看見。


回到原生物種之眼,貼近其所知覺之森林自身……

複眼的映照與迴射:

Kripal通過三種重讀的想法,在宗教這片蔥鬱密林中為我們開闢出可以被稱之為宗教研究的後設路徑。說起來也許回到某種原生物種之眼,就如同回到宗教人或者回返到宗教經驗,才能貼近其所知覺之森林自身。

反思式重讀以1+1>2的姿態現身,追問著不僅如此的更多之處,而複眼顯然不以累加的方式計算成品,等比級數式的相映成趣,差異視角的交織迴射,都讓奧秘的迴光在原生物種的知覺經驗中得以形構,而在複眼的映照與迴射之後,反思,就不僅追問更多,更追索迴射映照後的歧異與奇異恩典。


開展聆聽的力量……

於是,複眼,無論是對多元經驗現象的拼接遭逢,在已然與尚未,想望永恆卻又凝視當下之間的梭巡,抑或是容讓奧秘迴光得以感知的映照迴射,都讓以宗教學為名的反思途徑增添多樣風味。以此而來的重讀,就不僅止於宗教研究,更延展至人文心理的探索。我們雖以宗教學的關注為起點,但不止於宗教學,希望這個網誌可以成為在起點思索之學者essay書寫的平台,也就是鷲田清一在《聆聽的力量》中所說的:「開拓未知之思考視野的『嘗試』」。以「複眼重讀」練習聆聽,開展聆聽的力量。


參考文獻:

鷲田清一(2022)。聆聽的力量,林暉鈞譯。台北:心靈工坊出版。

James, W.(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蔡怡佳、劉宏信譯。新北市:立緒出版。

Kripal, J. (2014). Comparing religions: coming to terms. Malden, MA: Wiley 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