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堂筆記

本專欄作者 | 吳寧馨(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博士生)

閱讀、摘要、導讀文本,原本是研究生日常的日復一日,那一年的宗教修行與轉化課程翻轉了這個習以為常。需要閱讀的除了學術文本,還有繪本、紀錄片、小說,必須撰寫的心得不限文體,可以是詩、隨筆、攝影、圖畫……。它彷彿打開了某種縫隙,在知識強權以堅硬思維為王道的學者養成中,透望出不一樣的天際。我開始在閱讀文本時尋求與自我經驗對話與對外連結的實驗,將陌生知識的開展立足於我的既定視域,身體、情感、思維,哪怕是聯想、記憶碎片、不夠嚴謹、甚至武斷的假設與推論……。隨堂筆記因此成為我後來進行文本摘要或論文發想前的獨特記述。
以誌,那回想起來讓我得以繼續探勘學術的輕柔能動……

身體就是我的臨床:痛的內面空間

漢字字形的「疾」跟「病」,以及與身體知覺相關的疼、痛、癢、痹⋯⋯都是以疒字頭為部首,「疒」是亠與爿,床的側邊。從中文字形語意來看,所有的「病」與「痛」都有「臨床」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