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的田野—臨床

本專欄作者 | 吳明鴻(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這一系列主要討論及對話幾位人類學家的作品/概念,包括研究巴西底層愛滋患者和九〇年代大量社會遺棄現象的João Biehl,討論印度德里都市貧民窟人民的日常倫理、健康、集體暴力歷史的Veena Das。他們的研究都受到了醫療人類學家Arthur Kleinman所開創的「社會受苦」(social suffering)領域之召喚和影響,也受到Gilles Deleuze的內在性哲學、特異性和組裝等概念的影響來思考結構性力量和人類塑型力量(plastic power)之間的關係性,並重新定義主體性(subjectivity)的意義。

而Tim Ingold雖然不是研究受苦,但他提出的meshwork(學者龔卓軍翻譯為「團絡」)區別於network(網絡),以線(lines)和四面八方蔓延出去的毛氈式思維,取代一般以點(points)為討論起始的個體性預設,也是Deleuze在《批評與臨床》及他的其他著作中對於生命運動之認識及其對應的製圖學(cartography)構想之延伸,後者更清楚的給出了人類學田野工作的意涵。但這不只是讀書的摘要筆記,而是對於人類學家的構想予以沉思、演繹和在地對話。一系列的理論閱讀將試著朝向我正在發展中的關乎照顧的「田野-臨床」概念推進,希望能清理出一片人文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工作得以相遇和穿越彼此的討論場域。